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业绩展示 > 国际业绩

国际业绩星空体育APP下载

星空体育APP下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学习习总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

发布时间:2024-08-20 00:42:59 来源:星空体育官方平台 作者:星空官方网站入口丨 浏览次数:10次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学习习总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

  近日,习总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习总既充分肯定旅游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又对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第一,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关键要以习文化思想和旅游论述为引领,守护绿水青山、历史文化和优质服务,开动脑筋,大胆求变,实现旅游业态、产品和服务的全面升级。

  “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追求行正。就旅游发展而言,“守正”就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研判旅游业从大众旅游初级阶段向大众旅游全面发展阶段转型的客观实际,坚持旅游为民,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祖先留给我们的江山美景,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决旅游发展动力不足、消费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创新”是指勇于开拓,推陈出新。过去几十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依靠传统优势资源基础上,依赖开放红利和人口红利的结果,随着红利消失,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旅游资源,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和支撑的生产力,无疑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着力点。当前,人们消费观念逐渐迭代升级,旅游人群愈发细分,旅游形式也愈发多样,以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加快形成旅游创新体系,从新资源、新业态、新市场、新模式、新场景等方面推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创新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养生游、探险游等旅游新业态,高效匹配不同人群的旅游消费需求。

  第二,提质增效。提质增效是指提高质量,增加效率。它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包括提高服务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两个方面。

  一方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首先,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探索建设旅游云数据中心、全域旅游监控管理平台、旅游信息管理与发布平台,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其次,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消费服务水平,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主客共享的旅游消费新空间,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扩容提质;此外,构建业务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跟踪、手段动态调整的在线旅游监管、投诉和处理机制,依法依规推动政府和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提升旅游市场治理和响应能力。

  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市场调节仿佛“看不见的手”,可以最大限度地自我调节,依靠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对市场供求变化快速、准确做出反应,最大程度地释放主体活力,从而维持旅游市场的秩序和平衡。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意识,按市场规律办事,旅游业才能够蓬勃发展,焕发出更大活力。此外,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畅通的国际市场和开放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做好国内旅游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全球旅游资源、信息、技术、人员等要素有序流动,提升旅游发展效率。

  第三,融合发展。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与多个行业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要充分发挥旅游业跨界融合优势,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习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旅游的内在联系、基本规律和功能价值,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多重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转变,文旅融合发展是回应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和品质化旅游消费需求,提升游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而且能够丰富旅游内涵、创新旅游业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旅游最常见、最广泛的融合模式,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等行业或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

  第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并非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先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也需要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政府干预,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挥作用的格局。政府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培育旅游市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履行着规划者与调控者等职能,而且还通过有效组织与服务保障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还应注重推进培育、引进与发展具有强大实力与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通过建立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发挥好市场的供求、价格以及竞争等机制作用,进而充分激发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第二,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平衡是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但也存在着供需不匹配、供需结构失衡等供给侧结构问题。统筹好旅游供给与需求,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人们旅游需求的新变化,把握消费需求背后的核心诉求和基本规律,进而强化、深化、细化、优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机制,创新、创造、引领、满足、维护、保障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创造“令人心动的旅游产品”“让人欣喜的旅游服务”“让人心想的旅游品牌”“让人心安的旅游环境”。

  第三,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两山”理念系统阐述了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高品质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其可持续利用依赖于有效的保护。旅游发展决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否则旅游业发展就会产生负外部性。开发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护的手段和动力之一。旅游开发提供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一种可持续方式,在展示、传播和弘扬其内涵价值的同时,所产生的旅游收益也可以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长期保护和创新性传承创造条件。

  第四,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旅游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旅游目的地。我国三个旅游市场是渐次形成的,先有入境旅游,再有国内旅游,最后才是出境旅游。相应地,我国三大旅游市场的战略定位也处于变动之中,90年代中期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2005年微调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为了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2009年调整为“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自此之后我国入境旅游进入了长达十多年的“停滞不前”时期,根据统计数据可知,2008-2019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次年均增长率仅为0.85%,远低于1979-2007年的17.95%的年均增长率,也远低于同一时段内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增长率(12.19%和13.05%)。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做强国内旅游,振兴入境旅游,规范出境旅游”。新时期,面对动荡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做强做优做大国内旅游为入出境旅游发展提供助力,以入出境旅游发展反哺国内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国内与国际同频共振、双向互动,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强大动力。

  第五,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与安全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翼”,要将安全作为检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尺,要守住旅游生产安全底线、生态安全底线、意识形态安全底线。一是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生产安全涉及饮食安全、住宿安全、交通安全、游览安全、购物安全和休闲娱乐安全等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安全,与游客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是旅游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要完善旅游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旅游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深化旅游风险隐患整治、优化旅游安全应急机制;二是把握绿色生态底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底色的前提下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三是压实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把握旅游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任务,防范戏谑英雄、经典等文化在旅游中蔓延,努力创造出更多反映党治国理政伟大成就的精品力作,致力于通过旅游发展提升文化实力、保障。

  三、习总对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五项任务。

  第一,服务美好生活。旅游业是与民生联系紧密的产业,被称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06亿人次,人均出游达到4.3次。旅游业已经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以旅游的形式增强人民的精神满足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方式,旅游活动日趋定制化、品质化。旅游新业态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对大众提高文化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追求生活品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具有积极作用。此外,通过深入开发康养小镇、田园综合体、共享民宿、网红城市等,将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主客共享场所,不仅有利于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感,也提升了人们品质化的生活空间,吸引当地居民,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第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为6.6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72%。2020年到2022年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总收入有所回落。2023年,中国旅游业全面恢复发展,旅游业总收入为5.29万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79.79%,占GDP的比重达4.2%,虽然还未完全恢复至原有水平,但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旅游业能够通过激发消费、拉动投资两个途径促进经济发展。基于综合性、带动性、服务性、创新性强等特征,旅游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消费需求旺盛、吸引投资较多、颇具潜力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具有较大的带动效果。大力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健康、体育、教育等产业融合,将有利于增加产业产值、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大众就业,提高国民收入。

  第三,构筑精神家园。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除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构筑人们精神家园。旅游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游客的精神体验和价值提升,助推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都承受着来自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许多人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旅游这种途径,可以放慢生活节奏,释放负面情绪,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满足大家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求。同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体验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红色旅游景点感悟先烈的英勇事迹和艰苦生活,使游客的心灵得到震撼和净化,内心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满足。

  第四,展示中国形象。旅游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群都喜闻乐见的“世界语言”。当今中国的发展变化、辉煌成就,需要旅游这个民间化、具象化、生动化的媒介,润物细无声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甘肃莫高窟、杭州西湖等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各地也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新业态、打造地区特色品牌。如江西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传承文化、精神,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江西婺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乡村文化,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成为国内乡村旅游的典范。

  第五,增进文明互鉴。旅游业作为一个天然国际化开放型产业,具有良好的民间公共外交属性,在塑造国家或地区国际、经济、服务贸易、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以及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发挥着润滑和助推作用。旅游的民间公共外交属性是一种非官方色彩的民间交流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成为当今国际交流与交往的最大公约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增进友谊的主渠道。此外,旅游民间公共外交属性能够更好地消除不同国家在经济合作和跨国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警惕和抵触心理,通过旅游合作能够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消除隔阂,促成投资与合作。

  号角已吹响,目标已明确。新时代新征程,旅游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星空体育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