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星空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10-06 07:18:24 来源:星空体育官方平台 作者:星空官方网站入口 丨 浏览次数:25次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6亿元,同比增长20.85%,新签合同45.82亿元,同比增长13.80%,在手订单85.77亿元,较2022年底增长12.75%。
省内市场方面,公司紧密跟进省内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市政道桥等重点项目,持续开展多领域、全产业经营,巩固本土企业领先地位,稳步扩大市场份额。报告期内,公司中标G9912合肥都市圈环线南环段勘察设计,该项目设置水下隧道1座,全长16.1公里,隧道长度、盾构直径均位居全国前列,为公司进一步拓展水下长大隧道业务奠定坚实基础;公司持续巩固省内高速公路市场,成功取得徐砀商高速公路宿州段勘察设计及设计咨询等相关服务01标段、S40宁国至泾县高速公路、S68旌德至绩溪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及设计咨询服务01标、G4231南京至九江高速公路和县至无为段等项目;稳步实施市政优先战略,成功取得合肥市龙兴大道(站南路-繁华大道)工程勘察设计、蚌埠市司马庄路淮河大桥、芜湖市中江大道北延等项目,不断提升设计总院品牌形象,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大力推进全领域、多元化市场开发,积极拓展省内城建、数字化及水利水运业务,相继取得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工业厂房及配套设施设计、合肥市包河区雨污分流工程(老城区及十五里河片区二期)项目设计、安徽省交控集团大数据中心(二期)数据中台建设项目、江苏省武澄锡虞中片沿江排水河道治理工程、新安江旅游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项目、阜阳市三角洲综合航运交通枢纽项目勘察设计标。
报告期内,公司省内市场新签合同额共计35.70亿元,同比增长13.51%;实现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31.74%。
省外市场方面,公司加大经营开发力度,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布局。针对省外重点区域市场,公司成立经营专区,加大资源投入,进行专项开发。报告期内,公司省外市场成绩斐然,设立江苏分公司,实体化运营成效显著,成功中标江苏省泰州市东五里二期安置房(南亭雅苑)EPC项目、泰州市朗润园项目EPC总承包工程,在房建领域接连取得突破;设立海南办事处,中标海南省G98环岛高速海口至博鳌段改扩建工程初设及施工图设计,成功进军海南勘察设计市场;江西地区先后中标吉安市井冈山大桥重建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项目和共青城市高铁新城主路网工程-五四大道东延伸线工程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项目;进一步巩固西北、西南地区市场,中标青海G347南京至德令哈公路、新疆S328线骆驼圈子至七克台段公路改扩建项目、云南G247水富至大关至鲁甸公路大关至鲁甸段改扩建工程勘察设计等项目;进军甘肃房建市场,中标崇信县锦屏镇污水处理厂、舟曲县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等项目;进军四川检测市场,中标G7611西昌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项目监理试验室;进军湖南监理市场,中标G4京港澳高速耒阳大市至宜章(湘粤界)段扩容工程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省外市场新签合同金额共计10.12亿元,同比增长14.77%;实现收入5.61亿元,同比下降14.61%。
勘察设计类业务,公司不断完善市场经营布局,持续巩固公路、市政领域市场,大力推进多元化业务拓展,积极开发水利水运、城建跨界等领域勘察设计类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勘察设计类业务新签合同金额22.68亿元,同比增长0.32%;实现收入20.81亿元,同比增长16.54%。
公司在持续巩固交通类业务的基础上,加强多元化市场开发。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以G9912合肥都市圈环线南环段勘察设计项目、福建省漳州市古雷乡村振兴精细化工富民示范产业园一期项目、合肥高新区科创产业园项目(一期)方案及初步设计、巢湖流域(无为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新安江旅游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项目等为代表的勘察设计业务。
公司不断深耕交通咨询行业,在巩固交通规划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拓展新业务领域,积极打造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技术咨询、区域控制控规等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以G50沪渝高速公路安庆鸽子墩至宿松段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浙江省320国道杭州博陆至仁和段工程(余杭段)设计咨询第ZX01标段、河南省汝河新蔡至驿城区航运工程、洪河新蔡至洪河口航运工程第三方设计审查服务项目、长沙片区公司雨润瑞府项目涉地铁安全评估咨询服务、韶关市曲江区流域面积50-1000平方公里河道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项目技术咨询为代表的咨询研发业务。
公司持续巩固传统检测业务,加大省外市场开发力度;结合市场变化不断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新扩资质参数,促进新业务领域的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以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颍上至临泉段工程中心试验室YL-JC标段、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涡阳(标里)至蒙城(双涧)段工程中心试验室、G4216宜宾新市至攀枝花段高速公路雷波卡哈洛至永善连接线(云南境内段)工程检测招标ZXJC-1标段、G7611西昌至香格里拉(四川境)高速公路项目监理试验室JL-SY5标段为代表的试验检测业务。
工程管理类业务,公司一方面积极配合控股股东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项目工程管理任务,取得G50沪渝高速、G5011芜合高速宣城至芜湖段改扩建工程施工监理、徐州至淮北至阜阳高速公路阜阳段工程施工监理等项目;另一方面加大经营开发力度,积极拓展省外监理市场。报告期内,取得以湖南省G4京港澳高速耒阳大市至宜章(湘粤界)段扩容工程施工监理招标LYKRJ1标段、S29呼和浩特至凉城高速公路(呼和浩特段)施工监理等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工程管理类业务新签合同金额2.25亿元,同比增长8.91%;实现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10.06%。
工程总承包类业务,公司积极开发集成一体化业务,深入拓展以设计为中心的“工程投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业务链,全力开拓市场,深耕市政、公路工程建设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以G35济广高速公路东至花园互通立交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庐江县矾山镇农村公路改建工程(川藏南路)EPC项目为代表的公路工程总承包业务;凭借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优势,快速推动市政领域工程总承包业务纵向延伸。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合肥高新区讯飞小镇一期配套道路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淮南高新区(山南新区)南纬五路(南经二路-南经六路)建设工程EPC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工程总承包业务新签合同金额20.89亿元,同比增长34.21%;实现收入11.48亿元,同比增长31.29%。
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延展新业务领域、开发新的地域市场,积极跟进城市体检、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整治、城乡景观与交旅融合等板块项目,培育新业态、新产业300832)、新动能。报告期内,合肥市包河区雨污分流工程(老城区及十五里河片区二期)项目设计、巢湖流域(无为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勘察设计及桐城市和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项目勘察设计等城建精品项目,新签合同2.04亿元。
公司持续推进数智赋能增效,在大数据与云业务、智慧交通研发与咨询、数字化建造技术、机电与信息化集成等业务领域有所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以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二期)数据中台建设项目、安徽交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数字化交付及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工程、马鞍山中心太白岛站智慧收费站(自由流)改造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皖通公司滁州中心2023年下半年机电改造工程、徐州至淮北至阜阳高速公路阜阳段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代表的数智化业务,新签合同额0.59亿元。
公司紧密围绕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延伸业务链条,统筹推进科研产品及专项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大数据架构的工程健康监测云平台、桥梁智慧康养平台及安徽省城市桥梁运行监测综合管理平台,取得了以安徽皖通高速600012)公路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长大桥梁综合养护总承包工程、2023年度路面综合养护及高速公路日常养护总承包项目、阜阳市2023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工程设计等为代表的工程康养业务,新签合同额1.55亿元。
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智慧交通技术应用,依托在建项目进行专利成果转化,实现养护类新材料、新产品多元化拓展,逐步形成新增长极。报告期内,公司取得新材料研发和应用类新签合同额4,350万元。
公司持续深耕民航类业务咨询服务和勘察设计市场,按要求开展项目选址、可研等各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以舒城通用机场选址可研阶段咨询服务项目、兰陵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费用项目、铜陵义安区枞阳县通用机场选址及可研阶段前期咨询工作、东至县通用机场选址可研阶段咨询服务、青阳通用机场选址可研阶段咨询服务、湖州南太湖(吴兴)通用机场全过程服务及航空产业园总规项目等为代表的项目,新签合同额3400万元。
公司持续拓展省内外水利业务,取得了以江苏省武澄锡虞中片沿江排水河道治理工程—跨河桥梁工程、韶关市曲江区小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勘察设计、太湖至蕲春高速公路安徽段高速公路工程勘察设计防洪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专题工作等为代表的项目,新签合同额2,528.36万元。
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服务新兴产业,依托专业技术优势,不断拓展高速公路新能源配套设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领域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取得2023年度安徽省部分高速公路配套新能源工程EPC项目一标段工程总承包、安徽省无岳高速公路配套新能源工程EPC项目、无为市公共停车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等新能源类新兴产业项目,新签合同额约1.37亿元。
2023年1-11月,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9%,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较2022年同期相比明显放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此外,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2024年预计我国将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综合运输体系改革,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行业变化趋势,在继续巩固传统公路勘察设计业务的基础上,紧抓行业机遇,紧盯目标市场,深耕市政、城建市场,高质量发展智慧交通、试验检测及工程康养业务,以新领域业务撬动增量市场。
根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据国家住建部统计,2023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6.6万个,完成投资2.6万亿元。其中,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改造各类管线年,城市更新将继续稳步实施,围绕民生工程、“里子”工程、安全工程这三大工程,聚焦民生工程、市政基础和城市安全等重点领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园林景观、城市更新等业务,重点孵化交旅融合、交能融合、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城市规划与建设导向开发(SOD)等新业态,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我国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23年4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将聚焦扩投资、稳就业、优治理、强管养、提服务、保畅通、重安全、促融合,推动“四好农村路”相关工作,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管养,深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我国计划2023年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固定资产投资2,800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9万公里。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7亿元,同比增长5.1%;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九成以上。近十年来,我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50万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万公里,农村“出行难”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交通扶贫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2月,国新办就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举行发布会,据悉我国2024年将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全力推进《农村公路条例》立法工作,预计“四好农村路”建设将稳步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持续拓展乡村振兴、农村公路提质改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等业务,在开展勘察设计类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业务,承接了以庐江县矾山镇农村公路改建工程(川藏南路)EPC项目、蚌埠市经济开发区“四好农村路”县乡公路改造工程等为代表的项目。
2014以来,我国公路总里程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约544.1万公里,较上年增加4.1万公里。随着公路基础设施里程建设不断增加,当前公路交通市场需求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市场将更加注重提升公路质量、效率、安全、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十四五”期间,公路养护行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十四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重点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设施数字化、养护专业化、管理现代化、运行高效化和服务优质化。2023年9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旨在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公路智慧建造、智慧养护、智慧出行及智慧治理,建成实体公路和数字孪生公路,构建现代化公路基础设施体系。目前,公路将逐渐从“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转变,预计行业未来市场前景良好。
报告期内,公司立足交通领域,大力拓展智慧养护业务,承接了皖通高速2023年度路面综合养护及高速公路日常养护总承包及2023年度长大桥梁综合养护总承包工程等项目,全面建成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平台、桥梁智慧康养平台及数据中心。依托项目完成专利成果转化,进行了交通标线、桥墩防撞设施、新型伸缩装置、新型特种护栏及新型超薄罩面等产品多元化拓展工作。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应急处置能力。2023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已增发国债10000亿元,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资金投向主要用于8个方向,包括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增发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及京津冀受灾地区,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国债增发后预计地方政府将加快推动水利水运、城建市政等领域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密切关注相关建设规划,紧密跟踪重点项目,承接了韶关市曲江区小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勘察设计(396万元)、六安市2023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第一批)养护工程计划灾害防治、公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隧道养护工程施工监理(46万元)等项目。
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勘察设计单位,始建于1960年,是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公司为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多年进入全国设计企业50强,荣获第五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多次在交通运输部公路建设从业企业全国综合信用评价中获AA信用评价。公司拥有工程勘察综合、工程设计综合、城乡规划、工程咨询、公路及水运工程检测和监理等多项甲级资质,以及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是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证一体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主营业务覆盖交通与城乡基础设施、资源与生态及环境、智能与信息化系统等工程领域的投资、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监理、检测、建造、运维、装备与建筑材料开发、总承包及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是能够为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提供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的技术运营商。目前,项目涉及国内近30个省级行政区,以及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面向国内外市场,多领域、多元化的经营格局。
公司拥有涵盖公路、水运(含港口河海工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岩土工程、工程测量、水文地质、其他(城市规划)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咨询甲级资信等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和土地规划丙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丙级资质,致力于为公路工程、港口河海工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提供战略、区域及专项规划、城乡规划、工程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研究、评估咨询、工程后评价、专题、专项研究等咨询类业务,以及相关的科技研发、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
公司拥有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在工程勘察领域,公司可承担除海洋工程勘察外的各类工程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业务,规模不受限制;在工程设计领域,公司可以承担电力、化工石化医药、核工业、铁道、公路、民航、市政、建筑等全部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业务,以及工程总承包业务、项目管理业务,其规模不受限制。公司致力于为公路与城建领域的总体方案、路线、大型枢纽互通、路基(特殊路基)、路面、桥梁、隧道、轨道、交叉、景观、环保及相应拓宽改建等提供勘察设计业务和总体解决方案;为桥梁领域的总体方案、结构、健康监测、加固及相应拓宽改建等提供勘察设计业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水运领域的港口、航道、船闸、防波堤及相应改建等提供勘察设计业务和总体解决方案;为建筑领域的高速公路房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汽车客运站、物流中心、办公楼宇、工业厂房等工业与民用建筑提供勘察设计业务;为景观领域提供相关景观理念总体方案、景观设计,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保护、治理、修复与设计。同时,为工程设计提供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交付。
公司拥有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水运材料和结构等多项综合、专项甲级资质,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关于铁路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资格认定。通过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第三方试验室)或派驻方式承担公路、水运交通等工程领域项目业主、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社会各单位委托的原材料检测、工程改扩建检测评定、施工过程监测监控、中间质量督查、交竣工验收质量检测评定、运营维护健康检测以及仲裁性质的试验检测工作,出具试验检测报告,提供数据和服务支持。基于工程“高、精、专”专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研发业务群的全过程一体化的咨询服务,推进“工程健康监测+诊断+设计+修复”工程运维产业链业务。
公司具备公路、水运工程及特殊独立大桥、隧道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和市政、建筑、水利水电、机电安装工程监理乙级资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工程建设的工程监理、工程代建、运行维护管理等建设、运营期的工程管理类业务。
公司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公路养护三类甲级资质和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及对外承包工程能力。公司具备总承包、专业化施工、PPPEPCBOTBTPMCEMC、资本投资等相关产业链延伸业务能力,推进打造“工程投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工程建造产业链。
公司致力于核心业务的多领域延伸,积极探索投融资、全过程工程咨询等业务模式,立足工程全过程产业链的价值共享,为客户提供包括融投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生产等在内的全过程服务。不断推进数字化赋能业务,开发智慧工程业务产品,推进产业化运营。
公司秉承“专注、共鸣、分享”的经营理念,全面推行“平台化运营、专业化分工、单元化核算、定额化管控、一站式服务”的经营模式,着力提升职能管理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和事业运营机构的协同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柔性后台+赋能中台+敏捷前台+多元生态体”为主线的反应敏捷与执行高效的平台化组织,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
经营单位是公司业务运营的枢纽和核心,其对外拓展业务、对内监控合同执行,推动产品创优、技术创新、项目增效。各经营单位通过营销体系、客户渠道和各种信息网络,搜集招标信息或投标邀请,通过对各类信息的评审和比选,参与项目投标,以竞争投标方式获取项目;另外,公司也接受项目建设单位基于对本公司良好业绩和口碑的认可,在对公司的行业声誉和优势地位进行考察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办法》等相关规定直接委托;或者,建设单位发出投标邀请,公司以投标方式承接各项业务。项目获取后,运营管理机构根据所承接合同的类型不同和建设方需求,按照勘察设计类业务(勘察设计和咨询研发、试验检测)、工程管理类、工程总承包类或者集成一体化多类型组合等不同业务类型特点组织项目立项、任务书下达、项目策划和计划编排,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相应采购流程与管理办法采购必要的专项成果、科研支持、劳务、办公用品及设备,过程中按照质量、进度和安全等内控要求严格监督和校审、审定,项目结束后按照各相关要求和制度进行规范的汇总、归档、总结和交付。公司通过各经营单位进行市场布局、开拓市场业务,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渠道,逐步建立起面向全国、涉足海外的多层次、多区域的营销体系和客户渠道。
公司不断完善法人治理体系,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明确“三会一层”权责界面,有效发挥各治理层级作用;同时,加强内控风险合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公司运行情况及相关风险进行收集统计、数据分析、监督评价、措施制定,确保各类风险可管可控。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最新“双百企业”名单,安徽省共有8家企业入选“双百企业”,设计总院是唯一一家综合性勘察设计企业;获第十八届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企业大奖——优秀董事会奖项。
公司高度重视大模型、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推动工程勘察设计工作装备和工作环境整体升级为目标,持续推进工程数智化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重点打造“一大中心,四大系统”,“一大中心”是指数据资源中心,包括计算与能力中台、知识与数据中台。“四大系统”包括协同业务系统、协同办公系统、智慧工程系统、智慧商务系统。
截至目前,设计总院已实现全面上云,各项云产品的性能指标已实现行业领先,具备大型工程计算能力和应用发布能力,研发的弹性调度系统实现了算力服务能力的升级。
知识库产品已全面投入使用,实现设计成果自动入库、知识智能检索和推送,大幅提升了设计师获取知识的便利性。
勘察设计与规划咨询业务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高速设计里程突破2000公里,应用项目数500余个,使用人次超5000人;协同业务系统已覆盖公司全部专业和全部项目,有效提升了项目管控能力,同时通过云外业、快速方案设计、标准结构自动出图、辅助设计工具箱等系统较大程度上提升了设计效率。
公司自主研发的桥梁常用结构自动出图的“智云”出图系统,实现了“设计在云上,数据不落地”目标,成功探索了桥梁这种复杂结构设计与绘图相融合的技术路径。同时实现了非专业人员也可进行桥梁设计,是AI技术在交通勘察设计行业的一次成功探索,在传统土木工程数字化进程中点燃了星点之火。项目入选“合肥市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获得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创新大赛暨第一届“姑苏杯”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安徽赛区二等奖,同时《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相关技术,在行业内具有示范引领效应。
已实现将工程成果自动提取参数并生成可视化模型,实现设计参数、设计图纸的可视化总集成,并开始数字化交付试点工作,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和营运。
公司取得并全面服务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二期)数据中台建设项目,具备大型企业数字转型的整体建设战略规划和数据中台对接能力。
报告期内,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首届“国有企业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获奖名单,设计总院申报的“全过程云协同数智化工程勘设”项目荣获全国一等奖,为安徽省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项目应用大数据、AI技术、BIM技术、GIS技术、云等技术,构建“3大平台+6大系统”,对工程勘设全过程场景再造和协同模式创新,通过全数据共享、全专业协同、知识库赋能、数字化交付等功能,实现一键汇集数据、一键方案比对、一键成图校核、一键出版交付,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经多项目推广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此外,设计总院申报的“工程咨询企业数智化技术与服务平台”获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创新大赛暨第一届“姑苏杯”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是安徽赛区在本次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报告期内,公司数字设计院建设项目获批安徽省国资委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重点项目,公司将持续加大数字领域的高性能云桌面、工程行业超算、专业大模型技术和工程领域知识图谱、智能化辅助设计、数字孪生技术、工程数字化交付等原创技术研发,筑牢技术底座,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着力打造“工程健康监测+诊断+设计+修复”工程运维产业链,在公路养护数字化、智能化领域,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及核心产品研发,并取得显著成效。
平台综合运用GIS+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集群化监测管理、三维可视化实时监测、全天候度智能预警、特殊事件智能识别与在线)智能分析与挖掘、智能自诊断等功能,并在跨长江、淮河等10余座特大桥得到应用,在重大节假日大交通流、雨雪大风特殊天气、重载车辆过桥等特殊事件中,为保障大型桥梁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设计总院承担的安徽省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康养平台建设”,基于设计、检测、监测等全周期多源数据和工程康养知识图谱,采用机器学习、规则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研发构建了以桥梁为代表的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康养平台。目前,已建立近万座桥梁管养数字化底座,桥梁康养知识图谱覆盖各类桥型典型病害300余种,实现了桥梁病害百科、智能问答、智能诊断、辅助决策等智能化场景应用,为桥梁检测、养护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知识赋能,对养护科学决策能力提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报告期内,设计总院申报的“公路长大桥梁运行安全智能监测平台”获得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创新大赛暨第一届“姑苏杯”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安徽赛区二等奖,是本次大赛桥梁智慧康养领域唯一获奖项目。
目前公司和子公司拥有工程咨询、工程勘察综合、工程设计综合、城乡规划编制等多项甲级资质资信,同时拥有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公路工程综合和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甲级、公路和水运工程建设监理甲级以及风景园林、交通规划、造价咨询、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等资质,是具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综合性勘察设计单位。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桥梁养护甲级资质,可以承担所有公路桥梁的各类养护工程;取得交通安全设施养护资质,可以承担各等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各类养护工程;取得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价作业能力评价证书,可开展城镇雨污水管网混接排查、管道病害检测以及综合管线排查等业务;取得水利乙级资质的检测单位可以承担除大型水利工程(含一级堤防)主要建筑物以外的其他各等级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业务;取得测绘航空摄影资质,可承接和参与省级航空摄影测量相关工程项目;取得通信工程监理乙级资质,可承担工程投资额2000万元以下的各类通信、信息网络工程的监理;取得石油化工工程监理乙级资质,可承担大型以外的石油化工工程监理。
公司坚持“一群、两链+数字化+跨界”业务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政府高端智库,大力推进多主业协调均衡发展,逐步形成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全领域业务布局。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不断健全工程“高、精、专”专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研发业务群;畅通以设计为中心的“工程投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以检测为中心的“工程健康监测+诊断+设计+修复”两条建设与运维产业链;建成基于云计算、大数据、AI及BIM的协同工作平台,积极打造“智慧+”产品/服务,推进向数字化业务转型发展;推动业务向水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等横向领域跨界延伸。
公司累计完成高速公路勘察设计7000多公里,以及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等为代表的140座特大型桥梁,以龙瀑隧道、明堂山隧道为代表的500多公里隧道,以蚌埠中环线、合肥裕溪路高架、文忠路高架为代表的4000多公里的城市道路,以“安徽省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淮河干流航道等为代表的2000多公里的航道工程,以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芜湖海螺码头为代表的400多座码头,以合肥地铁、上海地铁、西安地铁等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设计,以沙颍河颍上船闸、浍河蕲县船闸为代表的船闸工程勘察设计的骄人业绩;掌握高边坡防护治理、深路堑、岩溶空穴、采空区、软基处理等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以及在工程绿色化、工业化建造、BIM等领域的领先技术;拥有BOT、BT、EPC总承包项目运营和管理的成功经验。
公司以创新驱动企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交通运输部节能环保和智能制造两大研发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个科技研发平台,在新基建领域,着力发展工业化智能建造、工程智慧康养、智慧交通、数字化交付等技术,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承担单位,公司大力推进工程数智化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包括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华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内的各类科学进步奖70余项;获各类专利技术6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0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等各类标准50余项。
自2006年开始,设计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工程工业化研究与应用,历经近20年升级迭代,相继开发了装配式混凝土通道、钢板组合梁、桩板式道路等30多项新技术,获得相关专利50多项,制定各类标准20余项,节约投资30亿多元,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通车的合枞高速工业化率达92%,被列为交通运输部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和BIM建造示范工程。全国50余省市主管部门到安徽学习考察,人民网、中国交通报、新安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多次报道,引领了当前交通行业发展,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
我们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以道路固废、建筑固废、工业固废为代表的大宗固废循环利用技术,提出了多样化路面耐久结构,建立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碳排放数据库及应用平台。工程绿色化技术的应用减少碳排放超过5000万吨,获得发明专利近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近40项,各类标准10余部,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余项。
报告期内,公司在科研平台建设上持续深化,一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复评在全省100余家参评企业中,取得第12名(良好)的成绩。二是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获批。目前博士后工作站运行较好,在站博士4人,其中2023年新招聘2名博士后。三是联合安徽省建筑大学,建成城市更新与交通联合安徽省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依托重点实验室,申报3项课题成功入选2023年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四是积极推进安徽省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中心智库建设,目前已完成组建方案同时正在积极筹划实施一期工程(综合交通数据库建设、重大交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以及水上服务区功能提升等五项软课题研究)。五是成立空间治理研究所,进一步完善“2+4+N”科技研发机构。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新突破,2023年蝉联安徽创新企业100强,首次荣获中国专利奖,先后获得全球道路成就奖、国际桥梁大会亚瑟-海顿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3项、建华工程奖1项、混凝土科学技术奖1项等20余项奖项;结题科研项目28项,编制并发布标准12项(国家标准5项、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5项);获得专利及软著技术162项(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软件著作权55项,外观专利2项)。在重点创新领域上取得新进展,一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重点任务“高速公路滑坡灾害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完成项目启动和工作大纲等阶段性研究目标;二是“基于生成式和交互式人工智能的数字桥梁设计平台研发”成功入选2023年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高新领域项目;三是公司首个省级重大专项软科学研究课题-科技领军企业推动技术创新模式研究通过省科技厅组织验收,顺利结题;四是“路桥融合体系无缝桩板式道路关键技术研究”获安徽交控集团揭榜挂帅项目立项通过。
公司建成以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打破原有部门、专业、工作年限限制,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开展干部选拔;建立梯次分明、系列有序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两支并列的“一岗两衔”人才梯队及其晋升与退出通道,经营管理岗位设置职务衔,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技术衔;通过实施多元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及多线条、多层次的绩效分析和改进体系,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不断深化国企改革,人才梯队稳健优越,本科及以上高学历人才占比达85%,稳步上升;高端人才集聚优势明显,现有国家级人才4人次,省部级人才18人次,各类国家注册类人才1319人次。公司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公司始建于1960年,建院已有60余载,深耕江淮大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以“新徽道”文化精神为源,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情怀,提出面向世界、面向新时代、面向未来的“厚德筑道、行健致远”的企业理念。公司以科学合理的战略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规范高效的制度文化、务实担当的行为文化和鲜明生动的物质文化为保障,尊重知识、尊重技术,提倡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和活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0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26%。报告期内,勘察设计类业务(勘察设计、咨询研发、试验检测)实现收入20.81亿元,同比增长16.54%;工程管理类业务实现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10.06%;工程总承包等业务实现收入11.48亿元,同比增长31.29%。
2022年,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总体来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设,对于打破市场保护,降低市场壁垒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公司省外市场的布局和开拓,但也同时增加了省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公司面临全域化经营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稳固市场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主力。2022年全国基建投资约17.7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4%,2023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依然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增长,发挥“托底”作用。同时,国家在进一步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加快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推进铁水联运。
总体来看,随着“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的主线政策的确立,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将有序实施。公司需要在传统业务领域突围,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多元化发展、一体化运营。
2022年《“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发布,提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同时提出“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具体包括提高铁路和高速公路城市覆盖率。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其他重点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到2025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系统布局和优化完善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实现市地级行政中心60分钟到运输机场覆盖率达到80%。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
总体来看,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尚未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性不足,超大城市规模扩张过快,部分中小城市及小城镇面临经济和人口规模减小,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强。公司在城建跨界领域的发展总体机遇大于挑战,需要培育能力、积极拓展市场为主线,深入开展相关政策研究,推进合作生态圈构建,打造精品项目,提升行业影响力,把握市场先机。
2022年,国家发布《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明确2025、2030、2035年的“三阶段”目标,提出到2025年,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创新环境明显优的三大发展目标;到2035年,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前列,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面融合,基本建成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稳步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期,交通运输部出台《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大力推进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赋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
总体来看,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在新一轮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具有核心地位。伴随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交通等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出台。面向未来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聚焦具有前瞻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数字化产品研发,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挑战。公司要进一步加大人才、资金、设施等资源投入和整合力度,完善科技研发体制和科研人才培养制度,推动原创技术孵化和关键技术迭代升级,推进科研推广应用,加快数字设计院建设,加大数字技术研发和运用,打造公司转型发展新的驱动力。
安徽省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6%,202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2%,总体增速放缓。其中,2023年安徽省要力争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00亿元以上。上半年,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完成377.6亿元,同比增长40.4%;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建设进展较快,累计完成投资65.0亿元;场站投资完成15亿元,同比增长94.1%;水运建设完成投资33亿元,民航机场建设完成投资17.5亿元。此外,2023年安徽省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完成1380亿元、生态环保领域投资550亿元,新增城市“口袋公园”200个、绿道500公里。上半年累计完成644.41亿元,同比增长7.6%,投资额排名全国第六、长三角第二,创历史同期新高。
总体来看,安徽基础设施投资总体增速稳健,但有结构性改善。公司要在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质量智库服务上上台阶,在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规划业务的引领作用,带动全产业链业务发展。
202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7,02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其中“一带一路”沿线.8亿元,同比下降2.3%。
总体来看,海外基建市场巨大,但能走出去的主要是大型央企或省级投资集团,2021年全国对外承包工程前30强中有26家企业为央企,前100强中无勘察设计类企业;相较于央企及省级投资集团,勘察设计类企业在规模体量、市场渠道、人才储备等方面均居于劣势,业务拓展难度较大。
公司将继续坚持“1233”战略,坚持“一群、两链+数字化+跨界”业务定位,扎实推进健全“高、精、专”专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研发业务群,打通以设计为中心的“工程投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以检测为中心的“工程健康监测+诊断+设计+修复”两条建设与运维产业链,建成基于云计算、大数据、AI及BIM的协同工作平台,积极打造“智慧+”产品/服务,推进向数字化业务转型发展;推动业务向水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等横向领域跨界延伸。实现企业、员工、投资者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2024年公司经营计划是: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在2023年的基础上增加10%-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2023年的基础上增加10%-30%。
1.国内经济风险:因国内宏观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经济政策变化、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等,尤其是目前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仍在消化疫情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发展受阻,经营效益下降。
2.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未能充分评估对方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变化、未分析应收账款原因,未对应收账款进行及时催收,可能导致公司被动接受应收款项,进而影响公司正常经营。
3.市场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风险:传统区域、行业领域、竞争对手及竞争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应对不及时或应对方式不当,导致经营业绩下滑;新开拓市场因缺乏稳定渠道,以及不熟悉当地政策、地方标准、工程习惯等,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经营业绩波动大。
4.行业经济发展风险:因勘察、设计等公司经营相关行业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公司若未能紧跟行业经济发展步伐,及时应对变化,经营业务发展与行业经济发展不匹配,新兴产业拓展受阻等,可能导致与同行业其他经营主体相比明显落后。
5.政策风险: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政策、区域发展政策(规划)等,在体制机制改革、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结构、财税、市场准入、行业及区域发展导向等方面有调整或倾向时,会对公司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6.客户信用风险:因规划调整、资金不到位、业主单位调整等原因,导致前期委托或中标的项目迟迟不能签订合同或项目取消,公司权益无法保障;客户不履行或不全面履行合同支付义务,造成项目亏损、坏账风险,影响公司整体经营效益。
7.改革与业务转型风险:未根据自身经营发展需要及时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转型提升或业务结构调整、转型不合理,可能导致公司持续稳步发展遇到阻力,进而削弱公司竞争力。公司改革创新步伐不快、产业协同不足,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公司发展。
8.项目质量管理风险:未对项目进行严格有效管理,对交付物进行质量把关,可能导致交付物不符合项目要求,影响公司声誉,降低客户满意度。
9.安全管理风险:若未及时有效识别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未能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未能制定和演练并及时执行安全事故应急方案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事故应对低效,造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0.客户管理风险:现有客户管理维护不当、或客户财产管理不当,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潜在市场需求开发不够,进而可能导致现有客户流失或市场拓展不力,造成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影响企业经营效益。